你的位置:首页 > 民盟要闻 > 民盟要闻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研究

2025年10月27日
字体:
打印本页 浏览:

摘  要:娄底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是加强高中生革命史教育、思政教育和实现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其不仅是学生构建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的重要渠道,也是构建独具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体现。尽管当前娄底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逐渐融入到思政教学中,但受到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性等限制,娄底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结合笔者校本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本人认为明确课程开发原则及对策是进行娄底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娄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高中美术

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的设置是能否实现高中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改进和完善高中美术课程内容尤为重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深化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娄底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高中美术教师以娄底红色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和利用娄底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强青少年学生革命史教育、思政教育和实现文化传承相结合而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娄底红色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2023年6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要遵循“整体设计,协同育人;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以管促建,提升质量”的基本原则的要求。娄底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应把握四点原则:可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校本课程需要充分利用娄底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中可行的美术元素,同时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突出学校的优势,提高娄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二)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以“基于学校”“提升教师”“为了学生”为主要依据,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确保该活动尊重三者的主体地位,使教育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能参与其中。

(三)协调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平衡的基础上,寻求课程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全面协调校本课程的各方面因素,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部分,以实现整体协调的要求,尊重参与,相互合作。

(四)整合性原则

任何课程和教学资源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具有连贯性的整体。在娄底红色文化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发现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除此之外,还应侧重对学生的情绪、品德、兴趣、信念、审美等非智力因素和观察、思维、认知等智力因素与校本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整合。

二、娄底红色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关注点

《意见》强调,地方课程建设要注重挖掘并利用具有地方或学校特色的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资源的育人价值,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体现多元一体的理念。校本课程建设要注重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注重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丰富载体形式,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因此,娄底红色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从以下三个关注点进行展开。

(一)课程开发注重娄底红色文化传承

娄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开发实施都应当充分考虑“传播娄底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特点。不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凸显三大红色主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要创新机制、深入挖掘构建课程体系,力求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体现红色文化传承。

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基因。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革命年代的娄底红色故事,诠释英勇无畏投身革命、舍身忘我救国救民的娄底红色精神。学生能从这些英雄事迹中,学习其精神,传承其优良品质,从而筑牢忠魂,牢记党的宗旨,坚守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开展红色研学,丰富课程体系。教师可以组织红色研学活动,瞻仰娄底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故居,观看珍贵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有利于让“红色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同学们心中,仁人志士挥洒热血渲染的“那抹红”在学生心中愈发明亮,从而增强家乡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融合党史学习,创新教学机制。在教学中,融入地方党史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党史内容故事化,增强红色美育课堂吸引力;课后党史本土化,红色基因常浸润;课外党史多样化,潜移默化铸党魂。让地方党史深入人心,成为红色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凸显娄底红色元素

随着新时代对美育工作的要求与课程观念的不断更新,娄底红色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发开将围绕三大红色主题设计来组织教学的内容,从“探索与创作”“审美与思考”“文化与理解”进行展开。(表1)

表1娄底红色美术校本课程的三大主题

探索与创作

审美与思考

文化与理解

1.走进红色娄底

1.追溯雕塑艺术

1.追寻红色足迹

2.弘扬娄底精神

2.感受红色娄底

2.探访红色家风

3.描绘红色故事

3.娄底美好明天

3.缅怀革命先烈


(三)教学活动体现娄底红色育人特点

娄底红色美术校本课程围绕三大红色主题的学习内容,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无论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还是从教学评价的方式上都要体现出红色育人的特点。教师可以营造红色主题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进行红色主题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红色育人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实践中让红色育人得以充分体现。

三、娄底红色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及课程实践

凸显娄底红色元素的教学活动需要创设浓厚的娄底特色红色文化教学情境。因此,笔者以娄底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蔡和森纪念馆为依托,以追寻娄底红色故事、探访娄底红色足迹、欣赏娄底红色美术作品、表现娄底红色文化等路径,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基因

1.微视频赏析,激发学习兴趣

微视频是一种趣味性与针对性很强的学习资料与教学素材,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学生对家乡红色文化的感受会更直观、立体。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微视频给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和音频相结合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娄底革命先烈刺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生,初步认识杰出共产主义战士蔡和森同志,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对蔡和森同志产生敬仰之情,初步感知娄底红色文化的魅力。

2.讲好娄底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

笔者把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课前八分钟,由观看红色影片改为组织“听我讲家乡红色故事”活动。活动方案为:首先由学生在网上收集并整理本土红色故事并在开课前进行讲述,然后让学生根据讲述故事同学的语言表达、现场感染力等来进行综合打分,共同评选出红色故事之星。本活动能让学生传颂娄底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有效传承红色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搜集阅读红色文化故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家乡红色文化的理解。

3.搜集图文资料,增强情感体验

搜集、整理资料是高中生必备技能之一。笔者组织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进行实地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快读及查找资料的方法;带领学生在学校计算机房通过互联网进行文献检索,完成蔡和森图文资料单。学生搜集的资料仍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笔者会适时地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补充,有针对性地破解难点。最后,笔者提醒学生借助表格进行归类梳理,聚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呈现。(表2)

表2 蔡和森图文资料单 

蔡和森图文资料单

人物简介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 —1931年8月4日),原籍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主要成就

蔡和森是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

 

轶事典故

带头剪辫、建党倡议、向蔡同盟。

人物评价

蔡畅:“在我党之中,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中,和森同志是最早通晓马列主义的一个,特别在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给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带来的新东西这一方面。”

 

后世纪念

蔡和森纪念馆

 


(二)开展红色研学,丰富课程体系

1.探寻娄底红色足迹,培养文化自信

娄底作为一方具有光辉革命历史的热土,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动人的华章和红色足迹。因此,课题组成员组织各班学生开展“探寻娄底红色足迹——参观蔡和森纪念馆”活动,把各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是红色遗物组、红色故事组、红色文字信息组、红色遗址组。每组同学分工合作,前往革命纪念馆,感受革命先辈蔡和森同志的光辉人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作品,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完成《蔡和森》红色研学任务单。学生还继续寻访本村、本镇的红色人物,搜集红色故事、红色影像资料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让学生对身边的红色文化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与理解。学生通过参加“探寻娄底红色足迹”活动,不断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料搜集整理,从而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深刻的研学活动,又是一场全面的精神洗礼,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其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了解,让红色基因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图1)

通过这一系列的走访调研,学生对娄底红色文化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并对蕴含其中的红色精神有了一定的感悟。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入学习,深挖课程真谛。

图1 学生参观蔡和森纪念馆

2.融合地方戏曲文化,感受革命情怀

花鼓戏蕴含了各个地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通过对《蔡和森求学记》花鼓戏的欣赏,学生能感同身受地产生情感共鸣,在歌舞、吟诵等表演方式中,了解到蔡和森同志儒雅、率真的气质与风度,产生自己的思考。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蔡和森同志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图2)

图2《蔡和森求学记》剧照

3.赏析红色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灵感

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欣赏性,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探究美术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形式和创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八七会议》是画家沈尧伊于2000年创作的作品,描绘的是八七会议的历史情景。从整幅画的色调上来看,以灰白色调为主的色彩运用,十分贴切地营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到处笼罩着的白色恐怖氛围,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依旧从容淡定地谋划中国革命未来的胆识。(图3)

图3 八七会议(油画) 沈尧伊  2000年

笔者设计的娄底红色文化美术鉴赏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对比鉴赏法欣赏艺术家创作的红色美术作品,将收集到与蔡和森同志相关的红色美术作品进行思考并讨论画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内涵,从技法层面结合画面构图等分析对比作品(表3):

表3 红色美术作品对比鉴赏任务单 

红色美术作品对比鉴赏任务单

作品名称(作者)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周树桥

 

作品类型

油画

青铜浮雕

创作内容

生动描绘了1920年11月,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十二人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在长沙秘密活动,在新民学会里热烈讨论的场面。

以浮雕形式再现了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赴法国求学的风采。

构图特点

三角形构图

以勤工俭学的“工”字为基本造型,正面以群像方式呈现出十多位留法勤工俭学代表人物形象,背面以法文镌刻“勤工俭学100周年”字样。

风格特点

现实主义

刚柔相济

造型特点

写实

写意中融入写意

色彩运用

伦勃朗色调

创作年份

1971年

2019年

作品内涵

表现了前辈们的革命精神,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体现了无数胸怀理想的仁人志士追求真理的精神。

创作背景

1971年作者被抽调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为党史陈列创作革命历史画。

为纪念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人,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

 

(三)融合党史学习,创新教学机制

艺术创作过程分别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结合地方党史的学习,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红色文化。通过党史知识和自己的艺术构思加以表现,最终达到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1.娄底红色代表人物造像

为红色代表人物造像必须要让学生对所描绘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要让学生知道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地位,并通过教学活动体会他们身上胸怀天下、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了解蔡和森同志的英勇事迹,展示蔡和森同志及友人仅存不多的照片和有关蔡和森同志的艺术作品,通过“为家乡英烈造像”的活动,运用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缅怀和传承其革命精神。(图4)

图4 娄底红色人物造像 学生作品

2.娄底红色遗址写生

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是新化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对本土红色遗址的写生能够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笔者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运用不同的形式和技法进行表现,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最美的“红色娄底”。(图5、图6)

图5 学生在娄底红色遗址写生

图6 娄底红色遗址写生 学生作品

3.娄底红色故事主题创作

在美术作品中,往往具有故事情节的作品更能吸引观者,而充满叙事性的绘画形式能更加详实地展现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叙事性的绘画创作方式与自己掌握的党史故事及美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进行主题创作,从而挖掘更多家乡红色文化的内涵,领略家乡红色魅力,进而更好地落实娄底红色美术校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以目标为导向,从作品的立意出发,收集素材,指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进行思考与创作。通过小组交流、探讨,设计草图,确定构图及表现技法,经过多次打磨调整最终完成作品。(图7)为此,学校还举办了“坚守红色根脉——师生艺术作品展”,通过本次展览,师生成功地将娄底红色故事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传播出去,同时也坚定了学生自觉传承家乡红色文化的信念。(图9)

图7 娄底红色故事 学生作品

 

图8 娄底红色遗物 学生作品 

图9 “坚守红色根脉——师生艺术作品展”展览现场

四、娄底红色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的改进点

(一)变革教学方式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指出,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红色美术教学质量。其次,要依托娄底红色教育基地建立指导支持机制,聚焦核心素养,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等问题,不断完善和推动娄底红色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最后,设计丰富的红色美术教学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与多样化的美术活动滋养学生的身心,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二)提升红色素养

红色美育的贯彻落实,关键还在于教师,娄底红色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其红色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提升:1.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2.提高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育人”责任感。

(三)加强过程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作品形式、技法特点、创作理念与创作背景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艺术家完整的创作过程,从而指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教师设计好教学目标与过程,合理运用“任务单”,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性创作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和应用艺术大师的情感与创作思路,继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创作风格,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投入艺术创作中。

结论

通过以上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经过具体的教学实施,目前基本达到娄底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应用与开发的目标。将娄底红色文化与高中美术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地方红色美术教育的新模式,有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拓宽美术教学范围,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湖南省教育厅2023年度首届湖南省教育基础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娄底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20230533成果

(本文转载于《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 2024年8-9月 第8-9期,作者:黄娅婷,系娄底市第四中学教师,现任民盟娄底市综合一支部主委)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www.mmld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民主同盟娄底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14007698号-1 

 协调电话:0738-8212269

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