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绝对是一座名山,也是一座政治山!井冈山与新中">
你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艺天地

井冈山游记之一、茨坪(2012-9-1)

2012年10月19日
字体:
打印本页 浏览:

(一)、出发

井冈山绝对是一座名山,也是一座政治山!

井冈山与新中国血脉相通,唇齿相依。没有井冈山,毛泽东那套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根本就没有实验地,中国革命也许无法取得胜利!

湖南与井冈山渊源有自,山水相连。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从毛泽东家乡韶山到井冈山380km,高速不过4小时车程。而且井冈山之名还是毛泽东最后拟定的,井冈山正是因为有毛泽东这个湖南人而扬名天下!

井冈山是一座英雄山,她英武得叫人荡气回肠!

井冈山是一座悲剧山,她悲壮得让人泣血伤魂!

井冈山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红色史诗的开篇第一章!

井冈山是一部优美的乐章,十几万宁冈儿女用鲜血谱就的血色命运交响乐!

井冈山,杜鹃山,黄洋界……这一张张美妙如画的风景,时刻召唤着我去观赏咀嚼那青山翠竹;

袁文才、王佐、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陈毅……这一串串耳熟能详的英名,经常诱惑着我去找寻他们走过的足迹。

几经筹划,几度反复,民盟支部最后敲定参观井冈山这块红色热土,作为支部今年重点活动内容之一。由于支部盟员来自五湖四海,工作时间与单位要求各各不同。最后选定周末作红色之旅。

730约定集合地点,原报名有22人,最后只有19人成行。因为许多盟友去过井冈山,还有3位已经上车,却因家有急事而临时中断这次红色之旅。

8时出发,沪昆高速往邵阳方向—衡阳-再赴炎陵。

12时许在炎陵县城某餐馆用餐。

13时许继续前行,同仁在车上昏昏欲睡。有一首跟团出游的打油诗:“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晚上抢购。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正是此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我也在半睡半醒中,不时懒懒地瞥一瞥车外的道路,两旁的风景。

(二)、茨坪毛泽东旧居

1430许抵达半冈山,这里是井冈山山脚,由此上行是去井冈山腹地的进山之路。半冈山是当年袁文才最早落草的地方呢。

从半冈山前行,一路都是盘山公路。公路蜿蜿蜒蜒,如巨蟒盘踞而坐;路幅宽敞,大型客车驳车亦绰绰有余;路面平坦,也许是因为没有超重货车行驶之故吧,水泥或改性沥青路面平坦如镜,极少坑坑洼洼。

道路两旁,翠竹猗猗,傲然耸立,直插云宵;杉木参天,藤萝缠树,满眼青绿。

井冈山

说到竹子,让我想起中学读过的著名作家袁鹰所写抒情散文《井冈翠竹》,还是借用其中一段来形容吧: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除了竹子,上山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路桂花飘香。大概是井冈山的人们最喜欢种植桂花,时值农历八月,空气中不时飘荡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越近茨坪,桂花清香越发醇厚,着实让人心旷神怡!久居钢筋水泥丛林中之吾辈,能在如此芬芳美景的氛围中亲近大自然,“实乃欲界之仙都”,人生之乐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公言之,“于我心有戚戚”,愉悦雀跃之情油然而生!

井冈山上丹桂香

1530许抵达井冈山市所在地之茨坪镇。

“茨坪”之名颇有来历,茨坪之属县也大有故事。

据说唐代叫柴坪,后来因种了许多柿树,又称柿坪。宋朝出了个“探花”,改称“仕坪”。1925年军阀进剿井冈山上王佐的绿林军,悬赏布告上将“仕坪”写成了“茨坪”。于是,“茨坪”便沿用至今。而我认为,茨坪之名更富有诗意,看来还得感谢那位军阀的无心插柳呢!

 

茨坪本为遂川县辖地,据说宋朝永新县令看中了这块宝地,与遂川县令争执不休。永新居北,遂川在南。永新县令为人狡诈,提出焚香拜天,以香烟吹向方位定归属。焚香时,永新县令又巧用衣角一拂,使香烟北向,因而归属永新县,所以茨坪过去是插在遂川县境内的一块“飞地”。

19498月,茨坪解放。1950年,原属永新县的茨坪划归遂川县管辖,成为遂川县井冈山乡。1959年设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改设井冈山县,后改为市,茨坪镇便成为井冈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05月,将县级井冈山市和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县级井冈山市(所以目前中国地图册上没有了宁冈县)。20054月,井冈山市行政中心从茨坪迁至山下的新城区厦坪镇。目前的茨坪镇成了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看来这茨坪还真是一块宝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此不得不先说说茅坪。

其实,毛泽东1927107日初上井冈山,就驻在茅坪。

茅坪是袁文才的地盘,位于宁冈县东南16公里处,距茨坪36公里。茨坪是另一位山大王、与袁文才歃血结盟的盟友王佐的地盘。

19279月底,毛泽东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队伍到永新县的三湾,并进行了有名的“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树立“党指挥枪”的理论雏形。

在三湾,毛泽东也看中了井冈山这块宝地,听说山大王袁文才是共产学员,大喜过望。于是派人送书信,欲与袁氏见面。

袁氏同意,双方约定在山下荷花乡大苍村会面。袁氏虽已加入共产党员,对毛泽东有所了解,其部下也有毛泽东办农民讲习所时的学生,不时给他吹风,他对毛泽东有些好的印象。但毕竟双方未曾谋面,真实情况并不了解。加之听说毛泽东的人马近1000人,而他的队伍不足100人,枪也不过六七十条。因此戒心重重,预先埋伏了近百余人,以防万一。

想不到见面那天,毛泽东单刀赴会,与山大王袁文才谈笑风生,并送108条枪作见面礼。毛泽东初次见面即如此大方,博得了山大王的好感,袁氏慷慨答应,同意接纳毛泽东的部驻扎在自已的老巢茅坪。

    毛泽东单刀赴会“鸿门宴”,说服疑心重重的山大王按纳其队伍上山,说明他智勇双全,胆识超人,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

从此,茅坪就成了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现存革命旧址20多处,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等。192710月至19292月,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不知何故,行程中竟然没有参观茅坪之计划,虽然我们在山上呆的时间很充裕,却没能赴茅坪参观,没有拜谒毛泽东在八角坪与贺子怡宴尔新婚之住所;没有去体味毛泽东在八角楼一灯如豆奋笔疾书建立红色政权的宏伟著作。

茅坪是毛泽东“落草”井冈山当山大王的起跑线;是他对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哲学思考的地方;是他开创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的大本营;是中国共产党从深山老林走向天安门的起点。行程中没有这项安排,自然是失策,让我好生遗憾!也许,这种遗憾也正如星星之火,能点燃我再度朝圣的激情吧!因此之故,特意在此插叙一段有关茅坪的文字。

继续回到茨坪吧。

192710月底,毛泽东又说服另一位山大王、袁氏的盟兄王佐参加红军。毛泽东也就经常住茨坪,于是此地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期的中心。直到19302月内讧,两位早已加入共产党的山大王袁文才、王佐被共产党杀害,井冈山才全面沦陷,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毛泽东最早建立的根据地终于丧失殆尽!

19499月,井冈山由四野18军解放。巧合的是,这位收复井冈山失地、后来又进军西藏的18军军长张国华,正是当年袁王队伍中的一个小小号兵!

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林彪、陈正人、罗荣桓、贺子珍、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茨坪留下历史的足迹!

甫一下车,即参观茨坪毛泽东旧居、井冈山博物馆等地方。

井冈山革命后期,红四军机关和湘赣边界特委等党政军机关,都在茨坪办公,在此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

19291月,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茨坪革命旧址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目前所看到的这些旧址,都是1961年至1964年按原貌修复开放的。

茨坪毛泽东旧居

茨坪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挖田而建的人工湖。这是一栋座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民房。

复制的旧居黄色墙面,青砖构造,典型的农村建筑。我猜想,原来的房子应当是黄色泥巴粉刷的外墙,墙体也可能性是土砖,木制门窗,与我小时在湖南农村的居室完全一样。室内床铺是架子床,蓝底白点被子,蚊帐也是粗糙的苎麻织成。这与我小时候在湖南农村生活中所见一样,我们将这种蓝底粗布上点缀许多白点花纹的被子,称为“豆浆花”被子,有如打碎的豆浆,洒落在蓝色被面上,倒也形象生动。

旧居院落很大,四处摆设着各种老式农具:有三国时魏国马钧发明的脚踏翻车和手摇翻车,又叫龙骨车,农村抗旱时能把河水引上了坡,十分省力,连小孩子也能转动。一千多年来,这种农业灌溉工具,仍广泛地使用着,特别是在江南丘陵地区不通电的山村,直到今天仍可见到。

还有手摇纺车—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旧式蚊帐就是用这种纺车制造出来的。读过散文家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一文的人,应当不太陌生。

扬谷用的木制风车;磨粉磨豆腐用的石磨;棕绳制成的蓑衣;竹子制成的斗笠;翻田用的铁制耙子;将泥巴碾碎的铁制蒲滚;……;……。

这些农具,我小时候都见过,许多还使用过。如做雨衣用的蓑衣,我读小学时,就曾背着它进过学堂。而且我父亲就是织蓑衣的工匠,只是这门手艺并没有传承下来

我在毛泽东所住的房间审视良久:房间墙面斑驳陆离,粉刷的泥巴或开裂,或掉落,很有历史沧桑感;地面是压紧了的泥土,略显湿润;紧挨地面的墙根,长出了层层青苔。房屋面积约10平方米,一张架子床占去三分之一的面积;还有一张旧式立柜与床铺摆成一行;房梁上挂着一盏马灯,供夜晚外出之用吧;床前靠窗口处摆放了一张长条形书桌,桌上有一盏小豆油灯,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旧居正中即是厅堂,黄色墙面呈现出五彩斑斓,粉刷的泥巴陈旧剥落;厅堂面积约20平方米。这儿既是吃饭的地方,也是农家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

毛泽东即在此用餐,后来朱德、陈毅等住进茨坪后,也经常在此一同用餐。只是当年条件艰苦,“自军长至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所谓“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我猜想:恐怕即使吃得精打光,也没吃饱哟。由可联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好好珍惜!

毛泽东当时担任前委总书记,他曾在这厅堂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厅堂摆了一张八仙桌,桌上放了一些餐具。我们一行围坐在八仙桌周边,模仿召开了“十九军前委会议”—我们一行19人甫抵井冈山,当地导游为了方便招呼,便将我们戏称为来自娄底的“十九军”。我与“十九军”军长还端起桌上的饭碗,“品尝”着当年的红米饭、南瓜汤,不时摆出吃得津津有味的POSE。旁边同仁手中的照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添饭,右喝汤,千里迢迢上井冈”,为红色之旅增添了许多放飞心情的佐料!

192710月底,毛泽东说服王佐加入红军,即率队伍进驻茨坪。稍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军官教导队、军械处、公卖处等等许多党政军机关,都先后迁来这里。朱德、彭德怀、陈毅、何长工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茨坪居住。

朱德的住房与毛泽东比邻,均在一个大院落内。他们所住房间结构也大同小异,室内家具十分简陋,除了一张床铺,一张书桌,别无长物。

“新遂边陲特区公卖处”,19287月设立。主要经营当地农副产品,还有红军打土豪缴获的物资。在公卖处旧址,政府让一位老人开了家商店,货物陈列在简单的柜台上,品种不多,主要是井冈山的土特产,如南眉籽、烟笋、木耳、茶叶、红米酒等等。除了南眉籽与红米酒包装略显现代气息外,其他物品包装古老简朴。这与国内许多景点浓郁的商业气息有点背道而驰,少了许多世俗的铜臭味,多了几分历史的影像!也许政府的初衷不过是想让游人体会一番当年红军公卖处的真情实景而已!井冈山这种做法,可圈可点,值得全国其他铜臭味浓烈的风景名胜区反思!

红四军军械处旧址也与毛泽东旧居在同一院落,设备简陋,也就是如今农村铁匠的一些行头。主要生产大刀、梭标、鸟铳、单响炮,也修理枪炮。黄洋界保卫战那门大显威风的迫击炮,也是这里修好的。闲暇时,也帮当地农民修理各式农具,以融洽军民关系。至于是否收费,则不得而知。

(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挹翠湖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座落在挹翠湖西面,与毛泽东旧居遥遥相对。该馆1959年建成开放。20059月,在原址扩建新馆,占地面积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2007115日,新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该馆依山而建,从挹翠湖西面公路(红军南路)下车,即是宽阔的正面,公路旁边有花冈岩雕刻的巨型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我们拾级而上,约走了百余级台阶,到达一个小平台,有朱德题词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长方形碑座。大家纷纷在此留影。

件题字,是朱德196235日重上井冈山期间,在茨坪附近的井冈山宾馆应邀而题。朱德虽非书法名家,但字如其人,题词笔法看上去也是戆厚老实。

再前行百余步,到达博物馆大厅。大厅正面有一幅井冈山全景图,前面一个铜制的圆形基座,周边写着毛体书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基座正中竖着一个小型圆柱,圆柱顶着一个椭圆形托盘,托盘左方点着一支正在燃烧的小火炬,象征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厅

大厅背面墙上有一个巨大的长方体,镌刻着毛泽东19655月所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仍是毛体书法,红底黄字。毛氏书法飘逸绝伦,恰如其诗人的浪漫情怀,不拘小格。

据介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等。

自开馆以来,因政治风云变幻等等因素,馆内陈列内容先后做过多次修改。毛泽东19655月重上井冈山时,就曾对陈列内容做过亲自审定呢。目前采用图文物件、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制作了逼真的仿实景物和塑像,全面介绍井冈山的斗争历史,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井冈山军民的英勇业绩。

我们在各个展品前观摩深思,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边听边想:

看到锈迹斑斑的大刀梭标,自制的鸟枪鸟铳;土制的松树炮土炮,缴获的小钢炮;表面磨光了的小铜号;……;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仿佛听到了红军据险死守黄洋界的枪声炮声和冲锋号声。

观察红军用过的破旧鱼网;穿过的自制布袜;防风的马灯,只有一根灯蕊的桐油灯;写给老百姓东西的借条……;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缺衣少食但精神抖擞的英勇豪气。

走出博物馆四楼展厅,出门有一块很大的平地。原来这里是博物馆的最上端,有一座大型雕像。雕塑的中心为毛泽东和朱德会师半身像圆雕,两翼为会师队伍群像,基座下有毛体书法“胜利的起点”。整个雕像造型有如一只雄鹰展翅,象征着共产党的武装崛起;又似一个摇篮,象征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还象一座山,象征着两伟人以大山的胸怀身处井冈,放眼天下。我在雕像前思索良久,并留影以作纪念。

井冈山确实是胜利的起点,这块小小的红色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圣火。

回忆过去,反省现在,我辈均应在历史中沉思,更要从历史中反思!

胜利起点

17时许参观完毕。同仁们陆陆续续走下台阶,在临马路前的博物馆大坪休息。由于人员尚未到齐,我即横过马路,走入对面欣赏湖光山色。

甫到湖边,即清香扑鼻。原来湖畔到处都是桂花树,金桂银桂丹桂是处可见。在一棵不大的银桂树下,一块石头上丹书着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挹翠湖”。

挹翠湖畔的金桂银桂

所谓“挹翠湖”,是改革开放初期,井冈山决定以红色和绿色作为两大主题,征用120亩稻田开挖人工湖,建起了当地第一座城市公园。当年1927年毛泽东在茨坪时,这里尚是一片田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在附近散步,也全是田埂与碎土地面。哪有今天这般风景如画?

我尽力呼吸着桂花清香,悠闲地在湖边漫步。但见树木葱郁,绿波漪漪;亭台楼阁,水榭迎客。因为是周末,湖边游人不少。

挹翠湖风光

1730许同仁呼唤,称人员到齐。我只好返回。

1735抵达下榻的星街酒店。原来就在挹翠湖畔,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不过数十米,离毛泽东旧居也不过500。宾馆条件尚可,房间也还算宽大,推开窗户,即是山水俱佳的挹翠湖;街头的绿化树枝,离窗台不过咫尺之遥;抬望眼,对面青山油油,让人饱餐名山胜景。

18时许在宾馆用晚餐,有同仁购四特酒两瓶请客,五人喝完,算是喝酒良多,但无醉意。

19时许与同仁围着挹翠湖散步,并赴步行街购物。21时许返回宾馆。

因未午休,且长途乘车达7小时之久,下午又参观,甚觉疲惫不堪。

22时许即酣睡入梦。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www.mmld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民主同盟娄底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14007698号-1 

 协调电话:0738-8212269

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