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艺天地

浙皖纪行之二、蒋氏故里(2012-7-29)

2012年9月28日
字体:
打印本页 浏览:

奉化溪口镇之民国风格建筑

()、乐亭与小洋楼

凌晨3时许即醒来,因为火车正点到达宁波的时间是410,其实不用起这么早的,反正宁波是终点站,不会误站。只是我的生物钟对环境适应能力太强,周末在家可睡到自然醒,但外出有事,只要有时间规定,则脑海中的生物钟会自动校正敲醒我,因而很少误事。

稍后同仁们也都醒来了。415许,火车正点抵达宁波。

走出宁波东站,天已蒙蒙亮。当地旅行社导游已在出站口候着。一行人走到车前,发现是一辆皖籍大客车,有30个座位。两侧还有行李箱,装下我们的行李绰绰有余,车上留下了大量空间。遥忆某年赴山西内蒙考察,接待我们15人的是一辆只有20座的中巴车,车底没有行李箱,团队的行李放入座位后,车上再也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了,让当时团队中几位高个子兄弟的腿脚都无法伸直。两相比较,感觉此行太幸福了!

430许人与行李全部到位,导游说送我们到用早餐的地点。在宁波市内穿行,因为时间太早,故行人与车辆稀少,天空虽已渐渐放亮,但街道路灯仍开着。

450许即抵达目的地,下车后察看附近地形,发现用早餐的地方是位于宁波机场路的河边商务酒店。早餐要到6时才开放。同仁们或在车上打盹,或在酒店大堂休息。

我与几位睡意全无的男同胞,在附近马路旁信步闲聊。发现紧挨着酒店的地方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门前不远处即有一条高速公路的高架桥,或者就是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吧。

530许,天已大亮。我们走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遛达。学院不大,校门里有一条小溪,可能是人工开凿的,溪水并不流动。估计因为是死水一潭,故水面布满绿色浮萍,空气中不时飘散着阵阵轻微的腥味。教学楼附近有花园,绿树成荫,校园内环境卫生干净。

好不容易等到酒店开放早餐,一行鱼贯而入,草草吃些东西。

620许,乘车赴奉化溪口镇,参观蒋介石故居。

730许到达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因风景区要8时上班才开放。我们下车后,即在附近转悠。

斯时,晨曦直射,阳光强烈。我们可能是最先抵达的游客,停车场附近除了卖桃子等水果的挑贩,就只有一排排的三轮椅车夫,游人稀少。挑贩们将桃子整齐地堆码在中箩筐,三轮车夫都是持证经营,每辆车都有编号,且到某地多少钱到某处多少钱,均明码标价,并有投诉电话。足见管理规范。

溪口停车场地处紧邻武岭门面南,地势平坦,场地宽敞。附近有许多以蒋氏命名的店铺,建筑均为民国风格,青砖黛瓦。街道平直宽大,规划整齐有序。

其实老蒋家乡有两条线路,一条是武岭景区,主要景点有文昌阁(乐亭)、小洋房、蒋氏宗祠、丰镐房、玉泰盐铺、蒋母墓道。票价每人120元,团体票价是多少,则不得而知。

还有一条线路是雪窦山景区:妙高台、千丈岩、弥勒大佛、三隐潭、徐凫岩。票价也是每人120元。

老蒋一生也算是三起三落,有过3次下野:第1次是1927813日至192814日;第2次是19311215日至1932128日;第3次是1949121日。三次下野,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是以退为进。三次下野,三次复职,反映了老蒋善变的政治手腕和操纵权力的机谋。三次下野,都以家乡溪口作为退隐之地。特别是1949年元月第3次下野,在家乡住了近3个月。上述地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陈立夫题乐亭记

我们主要参观武岭景区。

8时许,进入武岭景区。武岭门是进溪口小镇的必经之路。据说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蒋介石将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边都题有“武岭”两字,正面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题,而背面则是蒋介石所写。其实老蒋还是很谦虚,他虽不以书法名家,但其书法端正大方,自成一体。考虑到于老先生既是党国元老,又是著名书法家,有意让于先生的题字放在正面,自已所题放在门楼背后,体现尊重于老前辈之意。

 “武岭”两字则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意指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为世外桃源。

从武岭景区牌楼门洞步入,右行即是武岭学校。

关于武岭学校,虽然导游将参观节目省略了,但我不得不做点补充说明。

1925年春,风芒初露、时任黄铺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秉承慈母遗命,为推进桑梓地的乡民教育,择私邸丰镐房为校舍,建立“禽孝区立小学”。19277月,学校改名为“私立武岭学校”,蒋氏亲书校匾。

19294月,蒋氏选定现在的武岭学校为新校址,由他兄长蒋介卿监工,特聘著名土木工程师翁文涛设计施工。1931年底整个工程告竣。

武岭学校占地90余亩,有大礼堂、教学楼、宿舍楼、健身房等建筑40余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布局疏落有致,绿化成荫,其中古樟4棵,环境清幽。特色独具的大礼堂外观堂皇,装饰精致,具民国建筑风格。老蒋自题奠基碑,楼上为蒋介石接待国民党高级官员处所。整个校园保留了原有的香樟、银杏、枫香等古树,还有许多名贵树木,如罗汉松、龙柏、广玉兰、槭树、海桐、女贞等等,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1932年后,蒋介石一直兼任武岭学校校长。1946年学校成立董事会,老蒋仍自兼校长,宋美龄任董事长,直到蒋氏逃离大陆。看来老蒋对家乡这所学校确是情有独钟。

曾记唐人先生在小说《金陵春梦》中,称蒋介石为了大权独揽,抗战时期曾亲兼30多个职位,什么四川省主席、中央政治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校长等等等等,可惜唐先生遗漏了蒋氏兼任的武岭学校校长一职。也许是因为这所学校不够品级,唐先生不好拿来做嘲讽老蒋大权独裁的例证吧!

唐先生说蒋氏喜欢大权独揽,也系实情。但我个人认为,蒋氏一直兼任家乡一所中小学校长,真不见得是想揽什么大权吧。一个中小学校长,能有多大权力?客观地说,作为位居九五之尊的蒋氏,兼任一个难入品级的中小学校长,应当是想借自己的特殊地位,为桑梓办学创造便利条件,如此而已。

尝试论之,今天神州大地一个乡镇书记或乡镇长,官职虽在七品以下,但又有谁肯屈尊去兼任一个没有任何品级的乡镇中小学校长呢?更遑论贵为一国之尊的高官显贵了!蒋氏精神亦有可取之处。“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乐亭记

从武岭门洞左转,走上几级阶梯,经过乐亭,即到文昌阁。文昌阁楼下面即是剡溪。

文昌阁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民国已破败不堪。1924年,在蒋氏倡议下重新修葺,完工之日,蒋氏名之曰“乐亭”。1925亲自撰写碑文《乐亭记》曰:

“武岭突起于剡溪九曲之口,独立于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为万山所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巍然。其独以武岭名者,殆取义于武德,即其地以况其所居之人耶!

旧有榭阁,名曰文昌,规抚狭陋,无足以资游驻者。甲子春,余还土扫墓,见其楼栋欹斜,行将就圮,乃堪地绘图,亟思有改造之,吾兄锡侯欣然赞焉。爰董其事,命匠鸠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属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徘徊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也,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

此文饱含作者对家乡山水眷恋深情,对修建“乐亭”之情意愿景,写的才情并茂,颇见蒋介石深厚的古文功底。

乐亭蒋氏夫妇卧室

伟人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目击者,无言地见证着一段段重要的历史在眼前演绎,更名为乐亭的文昌阁概莫例外。

l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到东京与宋美龄结婚,两人回到溪口,新婚宴尔即下榻“乐亭”,倒是名副其实,优哉游哉乐在亭中!

小蒋手书以血洗血碑

193612月西安事变后,老蒋回家乡养伤,没下榻“乐亭”,而住在离蒋母墓庐很近的“慈庵”,似乎是有意规避“乐亭”之乐吧。倒是时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赶到溪口看望蒋介石,被安排在乐亭居住,也许正符合汪氏对蒋氏的幸灾乐祸之“乐”吧!

 1937年1月13深夜,戴笠将张学良带进文昌阁住下。张学良走进文昌阁已是夜深人静,文昌阁成为张学良幽禁生活的起点。蒋氏所谓“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的“乐亭”之乐,反倒成了张将军生命之永殇!惜乎,张将军生前没有机会将“乐亭”更名为“悲亭”,并作《悲亭记》抒其愤懑以晓世人!

乐亭建有石碑,刻《乐亭记》,碑文由蒋氏写就,陈立夫书额。

乐亭还有一个三层的水塔。据说蒋氏下野与宋美龄隐居家乡时,下榻文昌阁,常携宋美龄在乐亭散步。有一天,宋氏见不少妇女在剡溪捣衣洗菜,同时还有农人在溪中刷洗马捅。她突然想起这段时间住在文昌阁,吃的用的不就是门前这条剡溪水吗?联想到自己可能喝了不少粪尿水,完全洋化了的中国第一夫人,不觉阵阵恶心。于是老蒋专门替她在乐亭打了一口井,并修建了水塔,总算是解决了饮用水卫生问题。

小洋楼

迈过几级台阶,走进乐亭,一层是蒋宋夫妇接待宾客的地方,二楼是蒋宋夫妇书房和卧室,也是琴房,宋美龄每天都要在这里弹琴,她是棋琴书画样样精通。

卧室里每件家具上都装有镜子,连床两头都安上了镜子。按传统说法,睡觉时用镜子照着是不吉利的。传说一是宋美龄爱美,喜欢随时随地照照镜子;二是怕有人暗杀,多安些镜子以备多角度观察动静。

卧室墙上挂了许多宋美龄的画,蒋介石还为宋美龄的画册亲笔题字。蒋介石经常观看宋美龄作画,夫妇俩琴瑟和谐,相亲相敬。

从卧室窗户向外望去,溪口风光尽收眼底,宛然一幅秀丽妩媚的江南山水画!

从文昌阁台阶东下10余米,即是著名的“小洋房”,一套西式的三开平顶两层小楼房。

1930年建成,又名“剡溪小筑”、“涵斋”。负山面溪,典型的“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宝地。湛蓝的剡溪静悄地从房前流过。

19374月,蒋经国携妻负子从苏联回国,即入住于此。

192510月,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使17岁的蒋经国被贬到西伯利亚当兵。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经国发表声明,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学习。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与矿场女工芬娜结合,芬娜后来改名叫蒋方良。19361月,蒋经国在苏联《真理报》发表谴责蒋介石的公开信。第二年,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被获准回国。从1925年到1937年,小蒋在苏联生活了12个年头。

小蒋虽在苏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过十多年的赤化影响,且还公开骂过老蒋。若是换了别人,还敢回国?即或回国,也早已小命不保。但毕竟血浓于水,小蒋回国后,老蒋只是安排他在这栋小洋房里住了约5个月左右,让小蒋读读《孟子》、《曾文正公家书》、《王明阳全集》之类,给他“补补课”、“洗洗脑”。小蒋在此写成《旅俄历程》。他没有辜负乃父的一片良苦用心,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并继承父业执掌大政。此后,小蒋一旦回到故乡,多下榻于此。

   小洋房也接待过很多国民党的党政要人,如老蒋的顾问、澳大利亚籍的端纳曾下榻于此;西安事变后,老蒋的“文胆”陈布雷先生下榻于此,受命捉笔拟定《西安半月记》。

    1949年元月老蒋下野回乡,虽没住在乐亭,但也常与前来探望的党国要人如张治中等,在小洋楼、文昌阁一带漫步,商谈国事。

小洋楼前之剡溪

    小洋房就建在剡溪边,有阶梯直达溪水。据说刚回国的芬娜,每到夏季,即着比基尼在溪中游泳。那个时候的中国,就算一个女人着长衣长裤在河塘溪水中洗澡,都是惊世骇俗之举!现在却来了一个外国女子,竟然敢身着比基尼戏水,简直是大逆不道嘛!于是乡曲告了她的“御状”。蒋氏贵为“天子”,也不好“护短”,不得不听从乡党之言,对芬娜予以训诫,并要求儿子管好老婆。

从此,清澈的剡溪水中,再也见不到那只异国他乡美丽的“小天鹅”戏水,只能见到三三两两成群的女人,在溪中捣衣洗菜的倩影;只能看到辛勤劳作回家的男人,在水中刷洗马桶的身影!……

我们一行下到溪边的平台小憩,斯时太阳耀眼,气温炎热。一位同仁想学芬娜,只因没带比基尼,无奈作罢。仅仅脱去凉鞋,潜入溪中濯足捉鱼,感受剡溪清凉消暑之野趣。

    说到剡溪,我不得不多说几句。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句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剡溪”之名,当时也不懂普通话,就读为“炎溪”。最后还是语文老师用双峰普通话,声嘶力竭、三番五次地纠正道:“要读剡shàn溪,不是炎溪”,我才算是对这条难念的该死的“剡溪”有了丁点儿印象。

其实,李白诗中之剡溪,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一带,算是上游地区;而老蒋家乡之剡溪,应当是剡溪的下游地区。

现在,我终于亲身站在这条该死又难念的剡溪旁边,与她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今天的剡溪,清澈见底,能当镜子,照出人影。河中水草丰茂,油油的在水底随流水弯腰招摇。古语有之曰:“水至清则无鱼”。但剡溪河水湛蓝见底,河里不时可见小鱼三五成群,在水中穿来游去。让我想起一首古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将“莲叶” 换成“水草”,不正是剡溪的写照吗?

惜乎,剡溪清则清矣,只是河水太浅,宛如江南小女子,温柔小情人。人多见其妩媚,不见其可畏!好在渌水荡漾今尚存,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的剡溪,仍值得人们眷恋!

那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的水草,是否就是剡溪里的柔波?浑然不脱吴侬软语的含情脉脉!

小洋房中陈列有小蒋的书画作品,还有一块“以血洗血”石碑,虽为复制品,也可见小蒋书法功底。这块石碑大有来头。

19391212下午,6架日机到溪口镇下“蛋”。霎时,溪口古镇地动山摇,天昏地暗,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文昌阁被炸塌,丰镐房周围民房在燃烧。日军轰炸溪口,算是对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政治立场,给予威吓惩戒。

本来,丰镐房未被炸,只是厨房窗户钢筋被弹片击断。小蒋母亲毛福梅上了年纪,加之腿脚有病,当敌机投掷炸弹时,她逃至厨房附近10余米处之后墙夹道处,炸弹便在附近落地开花,毛氏罹难。远在江西的蒋经国获悉后,风驰电掣兼程返乡,抚尸大哭,立誓要报杀母之仇,写了“以血洗血”四字,在母亲罹难处立石纪念。日军侵入溪口后,取走了此石。今保存在小洋房的石碑是1946年重刻的。石碑正面为“以血洗血”四个大字,落款处一行小字是“男经国泣书”,字迹刚劲有力,饱溅着书者的满腔悲愤。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www.mmld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民主同盟娄底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14007698号-1 

 协调电话:0738-8212269

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